RSS
热门关键字: 人才派遣  劳务派遣  代买  派遣  社保
当前位置 :| 首页>人力资源知识>

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瓶颈哪里?

来源:百度新闻 作者:super 时间:2009-07-28 点击:

    公司内部对于本地化率到底应该定多高是存在争议和反复的。早期,在考核导向下,本地化的推动力度很大,各分支机构大批招聘本地员工,实际上当时公司的管理能力是难以支撑那么高的本地化率的———比如公司的工作语言环境、对本地员工的招聘、培养和薪酬设计、跨文化融合的配套制度等问题,尤其在本地员工数量超过中方时,对于系统管理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。2004年,本地化率一度达到65%,但随即在2005年和2006年就出现了一系列管理问题,本地员工大批离职给经营带来很大负面影响。

    此后公司不断进行调整,稳定本地员工队伍,2006、2007、2008年的本地化率分别为59%、61%到63%,是一个缓慢但稳定的上升趋势。长远来看,当然希望本地化率能够更高、高到没有目标;但目前比较现实地看,本地化率的中期目标锁定在70%左右。

    此外必须强调的是,本地化率也要视情况而有所区别,而不是一味简单追求高比例的本地化。比如部分欠发达国家,教育水平落后,没有充足的人才储备,员工队伍想迅速实现本地化是不现实的。所以,最近我们在研究第三国员工(T C N )外派的问题,将语言、文化背景接近,且教育资源丰富国家的外籍员工,派到欠发达国家去。

    在发达国家,中兴也完全可以实现像其他电信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本地化率,中国优秀的人才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与发达国家媲美;但在欠发达国家,跨国巨头们也是无法实现那么高的本地化率的。我们谈70%的目标,是全公司在100多个国家的总体比例,这个目标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差异化的。举个例子,在印度这种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,70%甚至更高的本地化率,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。

    同时,本地化率与管理理念和文化都有重要的关联,比如欧美企业来到中国,输入的是强势文化,公司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基本上都是移植的,就好像中国企业到一部分欠发达国家一样,当地员工很容易接受,也就比较容易实现本地化。两种情况表面看起来有些类似,但实际上差异很大,中国企业去欠发达地区没有合格的人才供给,而去发达地区是相对弱势文化,又很难让本地员工去接受自己的理念和政策。

    其实,这也是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所普遍面临的困境之一。发达国家企业有明显的文化优越感,比如外企在中国,可以要求在高本地化率的情况下和母公司保持政策的高度一致;但如果中兴在发达国家的分支机构都换成本地员工,恐怕这种一致是保持不了的。


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
发表评论
评论内容:不能超过250字,需审核,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。
用户名: 密码:
匿名?
注册